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卡尔·马克思与他开创的世界
2015-05-28 14:04   审核人:

卡尔·马克思与他开创的世界

犹太人视乎一直是世界历史争议的焦点,宗教和战争一次次把这个种族推向风浪的中心,它却在磨难中变得坚强。他们的历史和中国一样悠久,却三易其主,被异邦统治,他们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万能之主耶和华并称自己为耶和华的选民,却不断的遭受上帝的诅咒,屡遭外族侵略,背井离乡辗转于欧亚非,甚至遍布全世界,他们是耶稣的子民却在几个世纪后遭到耶稣的信徒的残忍的迫害。他们为世界开创了三大宗教,彼此之间却水火不容,战争不断,他们在各个行业出类拔萃,掌管着世界的财富,却无法改变自己祖国水深火热的命运。这所有的矛盾和苦难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种族历史。从耶和华创造世界到,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从亚伯拉罕带来犹太部落迁到巴勒斯坦到摩西代领他的子民走出埃及,从大卫将国都迁到耶路撒冷到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从耶稣复活到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位国教,从马克思、爱因斯坦的诞生到纳粹建立奥斯维辛集中营,从1948年以色列独立到格林斯潘被小布什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在这千年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的种族历史和在世界中所 扮演的角色的转变。

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名族,苦难与信仰并行,血泪与荣耀交织,虽几经迫害,但是他们确实以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艰难的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或许是是因为上帝热爱他的子民才赋予犹太人无尽的灾难,或许是几千年动乱不堪的漂流让他们练就了非凡的生存智慧,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造诣和成就让世人惊叹,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是让人产生对无所不能的上帝的敬畏和信仰,同样也在于人类对科学和道德领域的不懈追求,从他们当中走出的一批批巨子必将顺领着上帝的旨意,造福于万物苍生。正如万能之主耶和华与犹太人达成的契约,在一百多年以前,一位犹太后裔用自己毕生的智慧在总结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后,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发展方向。由此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风潮,为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

对于出生在8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对于红红色政权和马列主义的理解可能不会像60.70后们具有切身体会来的深刻,前辈们所走过的路、经历的社会主义的跌宕起伏、风潮烟云是我们无法想象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的历史。我们这被称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代,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列毛邓所有的认知都是源于书本、老师、电视、长辈们有意无意的渲染和灌输而产生的一点点积累和沉淀,坦白讲,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认知是非常不足的,甚至是肤浅的。一种经过实践被证明是有其存在价值并能够像信仰般号召人们参与人类社会的改革和重构的理论体系经在过几代人的践行与诠释后,得出了今日被奉为真理的指导理论。这种真知灼见普罗天下,涵古通今,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之际寻求恒定的真理。面对这么宏大的历史蓝图,我顶礼膜拜,油然起敬,全然无力评价和揣测马列毛邓与共产主义往事的未来。但是出于一种敬畏的心理和赞叹的神色,以表达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以及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英雄们感激之情。

成长环境里一个从小学就开始就耳熟能详的伟大思想家,一个被社会主义奉为鼻祖的社会学家,他哺育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的思想理论已经成为了我们精神内核的组成部分。他用他睿智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坚强的意志翻阅人类历史,为社会发展和世界形态做出了诠释,并谈古论今、纵横驰骋于人类自形成社会性特征以来所开创的精神文明当中,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提出了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前瞻性观念。并在若干年后凭其从大历史观中总结而来的庞大深刻的理论思想体系,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政治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依然无时无刻不受着他的恩泽和启示,向着他所描绘的宏图远景和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不断迈进。从很多年前,到很多年后,这种终极目标和愿景必将唤醒人类作为社会性、高智能物种的良知,为实现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他就是: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出生在普鲁士邦莱茵省,父亲是犹太裔律师,母亲是荷兰籍犹太人。马克思先后在伯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马克思很好的继承了犹太人的聪明才智和日耳曼名族严密的思辨精神,在自然哲学领域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毕业后担任过《莱茵报》的主编,1843年结识了恩格斯,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主张,一拍即合,从此结下了终身的友谊。他们一起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由于他的主张威胁了权贵阶级的利益,招到德国政府的驱逐,后几经辗转定居于伦敦,在此期间多次参与共产主义同盟,并著有《资本了》和《共产党宣言》两部重要著作,1883年在伦敦寓所去世。

1999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这一看似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结果,印证了马克思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卓越贡献。爱因斯坦作为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著有理论物理学经典巨作《相对论》,不仅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更加宽广和长远的范围来看,也是对人类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方面也是一次极具纪念意义的启发和超越。如果说《相对论》提高了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层次和思维高度,那么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则是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快门入手,总结、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针对现实不足而提出的未来理想状态,并从道德理性角度出发剖析了社会制度的黑暗,用自己研究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一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所以,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从宏观的视角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体系,解放自我拥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古今中外文明孕育的伟大智慧,他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可谓是一个非常庞大,完善的思维结构,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核心思想,这三大思维结构是西方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期间的各种社会学科发展的集成。为了更清楚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在此先回顾一下欧洲的历史。

15以来世纪欧洲近代思想史上发生了一连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最早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恢复古希腊、罗马文艺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崇尚人性自由,思维解放的价值观念从新占据了人们的思维,人作为万物存在的主体重新回到自我认知的中心。近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文主义的兴起触动了强调上帝权威和教会禁锢力量的基督教神学,而在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的腐败几乎到了无法根治的地步,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为首的教徒开始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教会的分化,和股份制的产生,这标志着欧洲近代最早的经济制度的诞生。而由文艺复兴产生的对科学的认知和人性的张扬换回了欧洲人被压制的冒险精神,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大航海世界随之而来。大航海世纪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原始的资本积累伴随着殖民主义的罪恶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在这种环境之下,启蒙运动的思想家门开始在政治法律方面进行哲学实践,其中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先驱,拉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稳定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革命则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向了顶峰,科学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商业经济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此时英国诞生了“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历史发展到19世纪,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已经完善了,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吸取了欧洲思想历史几百年的理论精华,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这种大历史哲学观颇像司马迁的胸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这一家之言并非他人理论的盲目堆砌,也不是个人心血来潮的感性论断,而是将各种理论的完美结合并赋予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使其深入到社会的复杂形态当中,上升到科学的实践过程。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从哲学原理上来看,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来源。辩证法最初源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观点来自于同时代另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如果我们单纯从哲学上着眼,就会发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主要指向在其唯心主义的特征,这一批判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费尔巴哈是从神学进入哲学,而马克思是从法学进入哲学,虽然他们都在揭露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征,但切入地却有很大差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把物质看做一种纯客观,一种独立于人的存在;而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看作是人的实践对象。费尔巴哈这种唯物主义就导致对历史的解读陷入了唯心主义,没有把历史发展过程也看作是物质性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人依据客观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物质性过程,也就是说也不算是纯照搬,创见还是很明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粹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思想来源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8世纪的英国,工商业已经开始了飞速的发展,经过殖民贸易,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重商主义理论体系受到了英国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重农学派的批判。斯密革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773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巨作《国富论》,他在书中提出重要观念: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学理论中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国富论》的核心思想,但是也对其进行过批判,1865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他认为,劳动是社会消费品的来源,所以劳动产品理应全由劳动者所得,商品价格等于劳动价格。而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被解释为劳动力价格,利润就成了劳动的剩余价值。斯密则认为,劳动固然是消费品的来源,但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并非只依靠劳动者的劳动,同时也依靠资本和土地。如果没有资本的垫付,就不可能实现分工。没有分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雇佣劳动所得完全有可能比自己劳动要多。资本的存在,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因此,资本享有利润是不可或缺、理所应当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该学派也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只政治哲学学派,最初是起源于对现行资本主义罪恶的纰漏和对理想社会的幻想,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开篇写下这样一句名言: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马克思认为,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生发阶级的对立;而和平式的协商办法无法完全解决阶级间的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所以一般认为,马克思并不反对暴力式革命;马克思认为无产者不是被这个资本家剥削,就是被那个资本家剥削,部分人认为无产阶级经过某种方式取得政权之后会转化为有产阶级,指出阶级转化的情况他没有提供很好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直接影响了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值20世纪初,在中国因不满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而爆发了以员工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立刻引起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以及中国革命的发生,得益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毛泽东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讲的正是这种情况。但是,“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人,包括中国当年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赞同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的。俄国社会革命的理论在中国发生影响的过程,最初不能不受到中国社会复杂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思想环境的制约。最终经过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两道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杰出实践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恩德是难以估量的,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核心思想。斯宾格勒在《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中写道:所谓社会主义,就是“一种超越所有阶级利益的伟大政治经济制度在人生中实现的意志”。体现了当时欧洲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能够做到依据各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意思形态作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修正与本土化,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发挥作用的的前提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维埃政府执掌东欧各国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长期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紧张。宗教原因,东欧部分国家的天主教势力的长期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东欧国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发生尖锐矛盾。最终,成立不到70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内忧外患之下轰然垮台。

苏联的解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历程是一次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迅速被消弱了很多,直到现在我们在来审视一下世界的政治格局,从最初的社会主义热潮到现在只有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还坚持着社会主义的体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两个:

1)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进步因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先经过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而存在的,从这个推论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就需要先进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在最初的原始积累阶段是靠殖民掠夺和武力压迫而满足起来的,在18世纪的伦敦、巴黎、维也纳同样每天发生着剥削行为和工伤事故,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所有人都在努力的追求财富,用现实利益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伦敦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下被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而德国人还在柏林一片废墟上呻吟,此时欧洲人在意识到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必将导致矛盾的产生,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资本主义的弊端,加上制化的教育和传统哲学的基因唤醒了欧洲人的良知,在困境中他们又重新回到上帝的脚下,用宗教精神来约束世人的道德行为观念。此后的半个世纪是世界重建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也开始发生悄然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是一片和谐的景象,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郁郁葱葱的绿化环境,热情礼貌的居民,悠闲自得的旅客,富丽堂皇的教堂,一尘不染的街道,清廉有序的政府议会,高效公正的法院警署,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传承不断的人文关怀,这些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之所以会出现在欧洲就是应为他们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已经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物质极度充盈的基础之上,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才会给自己的大脑留有思考的空间,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他们需要达成一致的法律共识,这是契约精神的体现,而在这种契约的保护之下建立的是一种以维护公平竞争机制为目的普世价值观念,实则是竞争关系的根本体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这就是在西方竞争原则下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然绝对平均主义是难以达成的,因为人的私欲和大众的价值标准不允许自己在毫无明显利益的情况下过多的承担多于别人的责任,这就决定了在大一统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将会打破维系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竞争动力,绝对的公平只能作为手段,不能作为结果。

2)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没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自己与资本主义异化而寻求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的艰难探索,在一片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往往伴随着挫折和损失。正确的方向师从错误的决策学来的,就如当年全国风风火火组织的“大跃进”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我们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是从封建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虚空”症结,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我们也必须经过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个是无可跨越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在社会生产能力可以在一定领域超过社会消费能力时,由什么样的人来掌控社会财富。这样来一说其实两种社会体制最根本的差异点就很明显的落在了经济体制上。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受到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机制理论的影响,掌握经济主体的大部分是金融寡头和大资本家、公司、财团。国家为了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民利益用严格的法律手段来监管这些企业和资本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主体则掌握在国家和公有制集体手中,由国家力量主导和支配经济活动,实行统一化管理,在这种人为干预的行为之下,经济环境市场化不足,则会产生不正常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竞争机制匮乏和自我更新意识薄弱,不能健康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宏观调控屡屡失效的原因。

在短期内来看,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看做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导力量下计划经济的丰硕成果,如同在二战前夕斯大林主导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环境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逐渐代替了计划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导思想,同时各种经济现象表明我们正在经历以往欧美和日本在发展初期所经历的老路。这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在积极的吸取资本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那么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吗?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人们竞相争论的话题,尽管我们从小被灌输以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奋斗终身的意念,我们曾经无数次的在作业和考卷上写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赞美与颂扬,每天也都有无数次的人把手高高举起,在国旗下面庄严的宣告“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可惜的是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有过清晰的了解吗?我们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吗?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吗?我们有没有想过何为共产主义?他能实现吗?我想大部分人是没有的,就连在学校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活跃人士面对这些问题也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是因为这个社会习惯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市侩主义短见还是我们已经对身边那根社会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关怀原则麻木不仁?是他的理论在书本和党政活动上面出现的频率和让人望而生畏,还是我们已经被社会营造的道貌岸然的和谐气氛感到无助?是现实社会状况制约了人们乐观的想象力还是共产主义根本就是一个玄幻如气泡般的美梦?

奥古斯特·孔德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拥趸,他把人类进步性的社会发展称为“社会物理学”指出人类所有的进步,无论是政治的、道德的抑或是智力的,都与物质的进步密不可分。从人类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所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成熟后才能实现。这个观点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只有经济自由了以后,才得以思想的全面解放。马克思认为,在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下,经济而非政治才是打开人类进步大门的钥匙,但马克思也同时否认商业社会是人类经济关系的最后阶段。最终,人将会成为他的社会形态的主人,也就是世界和他自身的主人,即成为自由的人。

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最终统一。而这这种统一的先决条件就是个人的物质欲望得以充分满足,只有在足够富足的环境里,个人欲望与社会关系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协调。而此时阶级的存在与否其意义都必将大大的消弱,由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生的国家组织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基础。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类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著。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问题的焦也就在这里,生产力足够发达,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我们的道德本性和社会进步能够实现统一吗?卢梭关于民主共和国的描绘是每个人放弃天然自由而结成契约,以此保障个人获取公共契约赋予的自由,这个自由里面即被假设包含了个人原本的局限性,正如罗兰夫人临刑前发出 “自由啊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手以行!” 的高呼。人性的弱点一旦被披上自由的外衣它将给公共契约带来巨大的打击,而共产主义的崇高假设其根本上已经默许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拥有高度觉悟和绝对道德理性的,它超越性的抛弃了社会契约论的存在基础——公共限制因素,毫无疑问,这样的自由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符合更加高等的“绝对道德界限”。

“绝对道德界限”就如一个无限趋近于0的极限函数,但是他永远无法到达0的水准,在人类的“绝对道德水平”还未能客服自身原罪所特有的局限性并足达到够支撑起共产主义事业所需的基于个人的最高觉悟之前,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依旧很很难用现实状况来验证,它只能依附于人类最高使命和愿景而存在。客观来说,共产主义的确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产物,正是因为它的完美,才让实践之路显得漫长而虚幻,也许是我们按照自己主观的理解无意的为它套上了绚丽的光环,也许是哲学范畴的解释学让它不得已偏离了原本的真实概念,共产主义更像是一个让人敬畏的理想之梦。

共产主义起源于西方,却在东方社会受到追捧。怎样去理理解这一差现象?与西方人从对上帝的敬畏而产生的道德观念不同,东方人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自然法则,这也就是为什么社会契约论会出现在欧洲,而中国社会的稳定几千年来都是靠普世的价值观念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共产主义核心精神更加趋向于道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老子主张学习大自然“为而不取”、“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等一系列大公无私的精神非常我们今天提倡的共产主义精神。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著整个生产,因为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种生活状态与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的价值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化但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差别的,道家追求的自然生活状态只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在人生层面有所超脱,带有很重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则是一种立于宏观层面上的一种协调,是经过逻辑化,规范化而来的一种人人都能够默许并从中实现自我的一种近乎虚无的规范。这一点从《道德经》描写尧舜大同世界可以看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也是东西方世界观的差异体现。

所以我认为,东西方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其本质在于西方人是“基于建立世界理性认知并超越契约,达成自行运作的自然群体”,而东方人则是“从个人伦理道德开始构建和谐生存环境。”

当然此二者都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我想我们的改革开放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纲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又更加深入了一步。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新道路将会取决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全人类的参与和努力。这种目标或许很难达到,但是人类的文明是需要进步的,正如孔德所说:人类通过近代社会走向完善化并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无限前进的趋向,因此完善即使不会立即实现,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开创的世界是在对人类以往社会进行理性批判和总结而来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的论证和预言,假设把人类之前所经过的所有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做一个串联划出一条进化曲线,共产主义另外一条相对高等的线,在他们之间找出一个交点来,这就预示着我们的未来是一种可预见的渐进式发展轨迹。值得肯定的是这个趋势不管对于悲观主义、保守主义还是历史虚无主义都是一个可喜的结局。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