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目习题
2015-06-08 15:26   审核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辨析题

1.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8 实践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于主观意识、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

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4.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5.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7.简述反映与信息、选择和建构的关系。

8.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三、分析题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

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体系。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回答:

(1) 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 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之而进行。”

请回答:

(1) 简要评述上述材料给出的观点。

(2) 材料4揭示的知行观是什么。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辨析题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4.“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5社会科学的真理是相对真理,自然科学的真理是绝对真理

6.确定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7有用就是真理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2.为什么说真理的多元论是错误的?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4.如何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5.如何理解价值范畴?

6. 当代老员工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分析题

1.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

(2)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观点2。

2.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的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性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回答:

上述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第三节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一、辨析题

1.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二、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2.怎样理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3.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

4.什么使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

5.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 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分析题

1、分析下面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生而知之上也”、“良知良能”、“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也,知也不若行之。”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自人类之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3分)

(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分)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4分)

 

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子则认为,“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荀子认为,“行高于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材料3: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人类这进化,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所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应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回答:

(1)材料1、2、3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各持怎样的观点?请具体分析说明三种观点之间的异同。

(2)简要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 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4、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5、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