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原则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仅仅对无产阶级出于同情和可怜而发表义愤。他们既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更站在科学的基点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这成为他们正确预测未来的前提。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既然如此,关注历史未来、设定美好的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在人类历史上就不乏其人,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的未来,并做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的。例如,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观点中,他特别指出社会和自然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即客观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依次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这里,马克思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放到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进程中考察,体现了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再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大势的基础上指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他们认为,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必然的,而共产主义事业只有在世界历史中才能得以进行。这使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又一佐证。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主要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探索整个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预测历史未来前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掌握社会规律,离不开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方法的指导,这个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还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形态特别是经济结构时,采用了典型分析和科学抽象的方法。他们只选择西欧发达国家主要是英国进行剖析,在剖析过程中又抽象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非本质因素。这样的分析方法是科学的,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在把握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时,应当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非典型性、非本质的现象,进一步把握那些特殊规律。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恩格斯曾说,他在《反杜林论》中只是对未来社会的经济方面“试图加以叙述和解释”,“无论是政治的还是非经济的社会问题都根本未触及”。针对有人提出的未来社会中应该采取的措施问题,马克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赞成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于具体、全面地论述,更没有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方案。恩格斯认为,在新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详细地设计未来蓝图,其结果只能是越是制定得详细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因此,他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也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经典作家们论述表明,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那时,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恩格斯指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首先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 那时,由于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以及共同分配产品,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成了直接统一。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个人利益直接在社会利益中得到实现。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将不再通过交换价值的途径向社会劳动转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服务也不必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来进行了。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将被超越。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一方面,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导致劳动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它撇开了人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只把人当“劳动者”看待,而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它所体现的平等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共产主义社会是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的社会。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它的产生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却使人类社会陷入大规模的内部分裂和纷争之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的重要根源。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于是,在社会内部就出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由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了。于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三大差别的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是人类活动的三个大的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这些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它使人类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是以某种程度地牺牲农业、乡村和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阶级社会中,这三大差别发展成为三种严重对立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整个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由于旧式分工的消除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归于消失。特别是城乡对立,由于它集中体现着工业和农业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它的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这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而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的意义。
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恩格斯指出:“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但这种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而不再具有政治压迫和暴力镇压的功能。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除了战争的社会。数千年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但由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由于国家和国家间斗争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消除战争始终只能是一种梦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国家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也将消失,政治斗争不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从此人们真正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源将从军事活动中解放出来,造福于全社会。
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作为共产主义新人,其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对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高尚的精神境界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也具有高度的觉悟,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做出贡献。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表现在社会的和谐,而且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说明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为之奋斗和引以为自豪的理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归结为三个基本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部分人的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消除了旧式分工。虽然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旧式分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局限了人的职业选择,从而抑制了人的潜能的全面发挥。这种旧式分工发展的极致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最终被新式分工形式取代,但新式分工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限制。
自由时间的大大增加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直接前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具有充足自由时间的社会形态,它使人能够自由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也就是说,物质生产领域是一个必然性的王国,人们在这个领域中的自由虽然也在逐渐扩大,但仅仅物质生产领域还不能表明一种社会状态,不能充分体现人的自由的性质和程度。真正的自由王国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它的基本内容是指人的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即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人能够为自己做主,这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人作为自己的主人,首先是人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能够驾驭自己的社会关系是保障人的能力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是人驾驭自己社会关系的必然结果。
物质生产活动的此岸和彼岸对立的实质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前者是人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时间;后者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维持社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时间会大大缩短。人们用较少的时间就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质财富,而能够把大量的自由时间用于进行科学、艺术和社会交往以及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极大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这种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由于劳动不再是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中的劳动,由于劳动时间变短和不再需要超时劳动,也由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高度创造性等,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共产主义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类解放的实现,从此,人类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更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它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人是立足现实有追求理想的存在,我们相信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美好的未来靠我们的现实努力来实现,辛勤的、持久地、自觉地、创造性的劳动,是使人类逐步达到自由王国理想境界的最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