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观点案例资料、典故
2015-06-08 13:09   审核人: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观点案例资料

百年历程悟道理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在革命中发展完善和经历严重曲折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件的过程,既有凯歌前进的辉煌,又有令人痛心的曲折。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传播并成为欧美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大飞跃,它明确地解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改变自己历史命运的理论武器和运动指南,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了理论准备。

    第二次,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运动并指导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创举,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和短暂的实践,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探索并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次,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形成了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断取得历史性的发展和巨大成就。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人类历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又一次最伟大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次,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高速发展,在总结吸收遭受严重曲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正在重新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在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胜利前进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不足,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改革开放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前进道路。由于把改革变成“改向”以及许多复杂的原因,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遇空前严重的挫折。但是,中国、越南等一批国家仍然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

展的新阶段,20多年实践的巨大成功证明了它的科学性、正确性和重大意义,也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回首社会主义百年发展历程,可以也应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主要是:

    20世纪的社会主义都是在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而都不会是完美的、理想的。但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形成了“一球两制”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就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就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革命不是也不能人为地制造出来。“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恩格斯语)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发生是所需要的各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日益成熟。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质的飞跃的必要手段;用革命的旋风推动历史前进,比起“平静”发展时期要迅速有效千万倍。绝不能够否定、诋毁、告别革命,不能把革命说成是“反常越轨”、“丧失理智”、“社会病态”、“造成灾难”,不能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人民革命“搞早了”、“搞糟了”。

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基础薄弱、起点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却要面对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的包围,其发展过程必然会是“开头容易,继续困难”(列宁语),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的特点。每个时代都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搞社会主义就更是如此。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完成,我们的工作还得不止一次地补做、改做或重做。在这个艰难的征程中,失误和挫折是难免的,甚至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内没有能实现革命的突破,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科学技术方面还有新的较大的发展。这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成立了呢?当然不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继续存在,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总有一天会因为矛盾的积累日益严重而达到顶点,从某个薄弱环节实现突破。社会主义信念一直活在被压迫者的痛苦的意识中,活在他们的反抗斗争中。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自己的兴衰得失,有高潮也有低潮,这是合乎逻辑的,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重要的是要把握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规律,坚信旋涡和逆流总阻挡不住大江东流,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曲折,都改变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思考题:

    1.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至今,经历风雨已逾150多年,有兴衰也有得失,有高潮也有低潮,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前途?

    2.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的进步事业,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的高级阶段,正因为如此,绝不可一蹴而就。如何理解案例中所说的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的特点?

 

案例点评:

    本案例向世人证明了,社会主义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绝不是指直线的走向辉煌顶点的路径,而是高潮与低潮相交错,前进与后退相更替,成功与失败相交织。

    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国情,它们的基础薄弱、起点较低、经验缺乏,面对资本主义的强大包围圈,其前进道路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没有长期性的心理准备,没有艰苦的不懈奋斗,没有面对曲折性的得力举措,是无法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大任的。

     要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出符合实际的阐述,就必须把它们放到时代发展的总背景下进行考虑。这就是:第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的诞生,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第二,工业革命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第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直接导致大战的爆发,为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第四,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与社会主义实践套用苏联模式的危机加剧,使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低潮,这促使社会主义谋求在当代的

新出路。

    本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尽管社会主义总体上依然处于低潮,可绝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在曲折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苏联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都是社会主义运动值得认真对待的正反两方面。只有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能认清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使用说明:  。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对社会主义进程的历史回顾,让员工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员工明白社会主义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为员工树立信心:社会主义是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的人类大趋势。

    本案例可用于导论中“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容的辅助教学。

    2.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于“回顾一分析”型案例,其结构自然分两部分:第一是社会主义进程的历史回顾;第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分析思考。

    本案例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分析:一是社会主义走过的150多年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四次历史性飞跃;二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经济落后国家爆发社会主义也是历史的必然;三是社会主义要充分考虑在经济落后国家爆发的特性,切勿操之过急,要做长期打算;四是社会主义历史表明,社会主义是合乎逻辑的,合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

  3.本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受挫之际,产生的针对社会主义的“原罪论”、“补课论”、“失败论”等错误观点,应认真剖析,帮助员工解开思想疑惑。

    (2)马克思说过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这是非常精辟的经典之言,从中可以看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的特点。说明任何认识不到位、考虑不周全都十分有害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跨越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在1881年3月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说,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迈进社会主义。

    马克思之所以要关心俄国,首先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有关。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写《资本论》后面各卷时,主要涉及地租理论及土地关系,这就要究土地的原始形态,还要研究资本主义的最近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在东方各国的发展。这就使马克思把眼光从欧洲转向了东方社会,而离欧洲最近的一个国家就是俄国。正是出于这一目的,马克思专门花了一年时间学习俄文,并达到能快速阅读的程度。

    马克思关心俄国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形势本身的关注。

    1861年,俄国沙皇颁布了一项诏令,宣布农奴解放。它把公社土地中最好的土地划给了贵族,而为“解放”而缴付的巨额赎金却落到农村公社头上。这样一来,农村公社遇上了空前的灾难,越来越难以为继,许多农民破产、流亡,不得不进人工厂做工。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被严重动摇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一批同情农民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主张保存并发展农村公社,他们想做农民的代言人。这批知识分子认为,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错误,因为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快要灭亡了,西欧社会主义正在为实现社会公有制而斗争,而俄国的农村公社是一种公有制的现成样式,所以俄国的任务不是摧毁这种公有制,而是保护它,使它成长为社会主义,这批知识分子被称作民粹派,他们把自己的认识很快就转变成了行动。他们发起“到民间去”运动,穿上农民服装,面向农民宣传;他们主张推翻沙皇专制,把这看做是保证农村公社发展的前提;他们甚至依靠个人的英勇行为

密谋杀掉沙皇。

    俄文版的《资本论》在俄国出现后,受到了民粹派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西欧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证明了他们关于不能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不过,俄国的另一批知识分子却不同意民粹派的观点,他们是自由派知识分子,是资本主义和民主宪政的拥护者。他们也从《资本论》中找到了支持他们观点的论据。他们认为,按照《资本论》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上必然的、合规律的,因此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同样是必然的、进步的“事业”。应当鼓励和支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是阻止它发展。这两派不断地就俄国所应走的历史道路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往往都引用《资本论》来支持自己。这些争论都被读俄文书的马克思看在眼里。到1877年11月.他终于感到有必要出来说话了。

  1877年11月,马克思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在这封

信中,马克思明确表示,《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不是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不同意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论述套用到俄国,并以此判定俄国以及“一切民族”都必然先经历资本主义统治,然后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不能作这种“超历史的”抽象判断,而必须对各个民族所处的不同的历史环境进行具体的研究,然后才能弄清它们将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封信中,马克思还对俄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发表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意见:“为了能够对当代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发表的资料。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因此,马克思希望俄国民粹派能发起一场革命,使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俄国走一条更少痛苦的发展道路。马克思的信在俄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与此同时,民粹派内部正在出现怀疑和分化。

当时民粹派的所有活动都屡遭挫败,“到民间去”与农民“打成一片”的成员被农民捉起来送给警察,个别人物暗杀统治者的行动只是给自己的组织带来损害,贤本主义根本没有被民粹分子们的英勇行为阻遏住。这样,便有一小批头脑清醒的民粹主义者开始对自己所走道路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带着这些疑问,流亡日内瓦的一些俄国革命青年,决定写信向马克思请教。信是由维·伊·查苏利奇执笔写的。查苏利奇是一位勇敢的民粹主义革命家,她因不久前刺杀暴虐的沙皇官吏而蜚声国内外。查苏利奇在信中,热切地请马克思为她和她的同志们解决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假如你能说明你对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世界各国由于

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

    马克思收到这封信后,感到了回答所提问题的复杂性。他既要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和农村公社的未来命运,又应当加强民粹派的革命信心,这不是一件易事。他极其认真地先后写了四个草稿,然后才在1881年3月8日慎重地压缩成一份简练的正式回信。这封信和草稿,直到1924年才发表。

    这封回信的中心思想是:在《资本论》中的分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但是,从马克思根据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马克思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归纳起来,马克思大概讲了下面几层意思:第一,农村公社在古代许多民族中都存在过。但它们在西欧随着社会的进步都消灭了,只有在俄国,它们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保留到了现时代。第二,农村公社是从更早的原始公社那里发展而来的。农村公社内

部结构既有公有的因素(土地公有,定期重分),又有私有的因素(房屋、小块土地及产品私人占有)。这种固有的“二重性”使农村公社具有向公有制和私有制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究竟往哪个方向发展,要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第三,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的惟一国家。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和在此基础上农民的习惯,都有助于向公有制社会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第四,在西欧和

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着危机,这种危机只能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而消亡,“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类型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生产的最高形式而结束”。这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情况。也就是说,使农村公社的公有制得到正常发展“是符合我们时代历史发展的方向的”。第五,但是俄国农村公社目前正处于危险的境地。改革以来,沙皇国家使用各种手段不断地压迫公社,使它处于不正常的经济条件之下,这加速了公社内各种瓦解因素的发展。这种种破坏性影响,只要没有被强大的反作用击破,就必然会导致农村公社的灭亡。第六,由上述几点所得到的结论是:“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

  无疑,马克思的这封信仍然没有给俄国的民粹派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论述,却在今天引起了世界各国论者的激烈争论。

 

讨论题:

    1.马克思认为如果把《资本论》中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当做“一般历史的哲学”推演到西欧之外的民族和国家,这样做会给他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他过多的侮辱,你是如何理解其深刻含义的?

    2.在论述俄国时,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你如何认识这个著名论断?

  卡夫丁峡谷是古罗马卡夫丁城(今意大利蒙泰萨尔基奥)附近的一个峡谷。公元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包围并击败了罗马军队,按照当时意大利双方交战的惯例,战败方的军队必须在由长矛交叉构成的“轭形门”下通过。这被认为是对战败者最大的羞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而来,意即遭受奇耻大辱。马克思用“卡夫丁峡谷”借喻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苦难和波折;“跨越卡夫丁峡谷”即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从而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所遭受的苦难和斗争。这就是马克思针对俄国问题而提出的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著名论断的原意出处。

    案例中向我们说明了马克思之所以关心俄国,首先在于为《资本论》的研究作铺垫,还有一个原因即争论双方都引用马克思的观点促使马克思有必要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俄国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欧洲反动势力的总后台。如果俄国发生革命,就会推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又反过来给俄国提供革命条件,俄国有可能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不能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套用在俄国身上,只要俄国能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俄国的农村就可以成为俄国新生的力量。可见,“跨越”是有可能的,“跨越”也是有条件的。

    对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学者们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仅仅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奴役、掠夺和剥削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但并不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关于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跨越性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的可跨越性。世界市场的开拓,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超过国家、民族、地区的界限,以世界规模向前发展,而整个资本主义的运动和作为其否定物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具有世界历史性。虽然俄国国内生产力不够发达,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矛盾都影响了俄国,使俄国的生产力和革命力量都有一定的发展,才使俄国有跨越的可能。同时俄国国内生产关系的可能跨越是以整个世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整体不能跨越为前提的。而且跨越本身是一个过程,生产关系跨越以后,生产力若不能很快发展,生产关系的跨越就是不彻底的、不巩固的。所以这种跨越不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只不过是这一原理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这印证了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回信中的中心思想:即在《资本论》中所作出的分析,既不包括赞成俄国农村公社生命力的论据,也不包括反对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可见,“跨越”是有限制的。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论断向我们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多线条的,东方问题特别是俄国存在着两种进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西欧无产阶级的胜利和帮助,俄国的资本主义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俄国的公社无论何种形态都不可能保存下去。如果俄国不能继承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方式,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实现是荒谬和愚昧无知的。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④。可见,离开资本主义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是不可取的,而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

谷”论断支撑20世纪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也是肤浅的。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论断的介绍,使员工认识马克思的研究是全方位的,晚年他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让员工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仍然是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世界革命论的一个部分;向员工说明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普遍原理与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理论。

本案例可用于本章第四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内容的辅助教学以及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的结构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属于“观点一说明”型案例,其结构和分析思路为:第一是马克思关注俄国问题及其原因;第二是马克思针对俄国问题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第三是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主要论点说明。

    3.本案例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应向员工讲清楚,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不是一个完整的、与西方社会并列的独立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是世界革命论和历史革命论的一个部分。

马克思认为单独一国是不可能孤立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落后国家一旦被卷入世界历史进程,它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世界革命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首先爆发革命,成为西欧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的话,这些国家有可能反过来受惠于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而绕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

  (2)不能认为20世纪诸多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论断的自然延伸,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当然,完全否认马克思本人存在着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典故

爱钱亡命(度 人生观 价值观)

    永州的老百姓都善于游泳,有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位老百姓乘小船横渡湘水。小船驶到河中间,忽然小船坏了,他们只好下船游水过河。

  其中有一个显然也尽力划水但就是游不快,他的同伴问道:"咱们几个你的游泳水平最高,你今天怎么还落后了呢?"

  他回答说:"我腰中带着一千铜钱,太重了,所以游不起来。"

  同伴说:"那你为什么不把钱丢掉呢?"

  那人不回答,只是摇摇头。

  又过了一会儿,那人已精疲力尽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站在岸上向他大声呼唤:"你太蠢了!你太财迷心窍了!人都快活不成了,要钱有什么用?"

  那人又摇头,不一会儿,就被洪水淹死了。

穷富二僧(勤奋 价值)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一趟,你说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拿一只装水的瓶子,一个饭钵就行了。”

  富和尚说:“我这些年来就想买一只船到南海去,可一直没有去成,你什么了没有,怎么去得成南海呢?”

  穷和尚说:“心诚则灵,你听我的好消息吧!”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整个经历都对富和尚讲了,富和尚满面惭愧。

人类历史有多久?(人类历史 唯物史观)

    世界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1891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发现的爪哇猿人,距今60--80万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人类。当时人们认为,人类历史不超过数十万年,最早出现人类的是亚洲。1981年秋在山东沂源县发现的沂源猿人,与北京猿人属同一时代。据此,可以把沂源猿人列入最早人类之列。然而,这一人类最早起源之说,为我国两起考古发现所推翻。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蓝田和云南元谋发现猿人化石。蓝田猿人至今100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近二、三十年来,考古学家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许多猿人化石,使我们关于人类历史有了新的认识。1959年在坦桑尼亚发现一个几乎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和劳动工具,测定年代距今175万年。1972年在肯尼亚发现的猿人头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测定年代为距今260万年。1973年有报告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猿人化石,距今约300万年或300万年以前。由此看来,人类历史不是80万年,也不是170万年,而是300多万年。

黑尔巴人的共产习惯(原始共产主义 原始社会)

    在近代的澳大利亚黑尔巴人中,人们曾看到这种现象:自清早起,男女老幼都外出寻找食物,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带着获得的野兽等食物,到附近的洞穴里去烧。长者将极其有限的食物分给大家吃。吃完后,大家又去寻找食物。人们还在澳大利亚黑巴尔人中看到,有一天,一个猎人打死了七只袋鼠。这个猎人只分得最后一只袋鼠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那些袋鼠,则交集体平均分配。

 

产生于资本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还适用吗?

 陈先达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员工产生了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会过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理论,却至今仍适用,不会过时?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
一、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
马克思主义开始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到此时在西欧英、法、德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法国在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生地德国莱茵河地区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说,资本主义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还适用呢?这个疑问的关键,在于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区别。员工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困惑主要来自对这两者的混淆。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我们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致卢格的信,以及《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早期文章,就能非常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恩格斯1845120日致马克思的信对这一点说的非常清楚。他对马克思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18页。)
    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目的从事写作,因而科学性是它的首要要求。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样,他们终生从事艰苦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776~777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识条件,可能会给马克思恩格斯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论视域带来某些限制,但从根本上说不会影响他们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最一般规律的探求。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中包含着它的发展规律和往后发展的趋向,这是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至今仍然适用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张新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尚九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页。

[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22页。

J.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