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员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员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学时总量出发,社会实践学时为8学时,从员工本身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把课内"第一课堂"、实践环节的"第二课堂"统一起来,实现员工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转化。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引导老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发奋学习、顽强拼搏、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教学时间:8学时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拓展理论和实践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统一起来,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把理论问题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统一起来。
为此,要求员工在学好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备以下能力素质:
(1)强烈的社会现实感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2)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深刻领悟能力。
(3)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态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既要求提升员工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对员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员工形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教学实践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员工的思想实际来确定,不搞形式主义。
(二)时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思潮涌入国内,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