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5-05-26 12:51   审核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人类生存于世界之上,早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产生了兴趣。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人类不断探索着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种种奥秘,古往今来的哲人也不时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到底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世界是否统一?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生种种关系,首先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又必须结成社会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交往。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着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开始接触个别事物和现象,逐渐形成了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视野的不断开阔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就由认识具体事物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本质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 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

世界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人们观察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之中。一般地说,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也就表现为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现,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社会有治乱兴衰,人生有吉凶祸福,人们用一定的观点去分析它,用一定的态度

去对待它,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它,就是用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观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归纳起来无非两件事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看来,人的一切现象和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人们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虽然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但斗争的焦点归根到底集中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于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升华。也正由于这一点,哲学才能发挥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们虽未能明确地提出并加以科学的表述,但曾做过不少有益的探求。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物质原理与理性原理的对立;中世纪以后人们从神学迷信中觉醒,明确提出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本质上是自我与事物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史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的确定,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第二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绝大多数的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或者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在本原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在认识论问题上必然坚持反映论;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也离不开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以探求世界的本质为己任的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揭示了各种哲学流派的根本立场及其分歧之所在,从而为人们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划分哲学派别提供了一个根本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哲学研究的方向。围绕世界的本质问题,哲学还要研究和探索世界的统一性、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尺和动力、人类认识的根源、认识的真理性等一系列问题,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势必成为理解上述系列问题的起点,并必然会循着原则上完全不同的途径展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是在实际中普遍存在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和方向的根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在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进行争论的同时,还要对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如,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还是彼此隔绝、孤立存在的;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是只有数量增减、简单重复,还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曲折上升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力的推动,还是内部的矛盾性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一词在古希腊先哲那里,本作为—种论证、谈话的方法被使用,即通常所谓的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来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汉语中的“辩证法”顾名思义也作类似的解释,即辩说和论证的方法或技巧的意思。自黑格尔开始人们则多在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辩证法一词,即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一词从词源上看,原是 “物理学之后”。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人物”的亚里士多德,生前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后人在编纂其遗著时,把亚氏讨论世界本体、自命为“第一哲学”的著作,编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著作之后,称为“物理学之后”。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严复据此将“物理学之后”改译为“形而上学”。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全新的含义,这就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审察世界,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这里的两个对子,一个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这两个对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它们回答的是哲学中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侧重于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作出各自的回答,那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则侧重于对世界的状态“是怎样”给予不同的解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

其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虽然古已有之,但从来不存在什么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因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当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是辩证地还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虽然并不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直接回答,但却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解决世界本原问题上是正确的,但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致使他们在社会历史观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