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5-05-26 12:51   审核人: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从自然界的演化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自它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后,就以一种不同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存在形式与自然相对立。自然界是物质的一种自在的存在形式。由于其运动主体是没有自觉意识的纯粹的客观存在物,因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从宏观世界的运动到微观世界的运动,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到生命物质运动,都是自发的、无目的的运动。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物质运动照常进行。社会则不同,它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每个人都会按照一定的目的、蓝图来改造世界,创造历史。所以,社会与人及其活动是内在统一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人类社会在从自然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存在领域之后,并没有脱离自然界。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对于人类及其社会而言,自然界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自然界不仅为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和人类进行历史活动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界。

其次,人类社会对自然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通过人类劳动实现的,人总是要按照自己的内在需要不断地去占有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在自然界身上打上人类意志的烙印,把一些无法利用的自然物质转变为人类可以利用的适合人的目的和需求的形式。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这种物质交换关系,一方面看到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地认识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并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维持自身的存在,实现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自然对人的客观制约性,承认自然的先在地位,适应自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在劳动实践中时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类永恒的自然家园。

当今世界的生态失衡、全球危机从表面上看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严重破缺,但实际上却是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征服自然取得的胜利是有代价的,“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他警告人们不要陶醉于这种胜利,因为到后来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恩格斯还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改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实践既是使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本质标志,又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建立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而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全部实践所提供的普遍必然的结论,而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历来是各派哲学在历史上争论的一个焦点。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在它看来,社会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产物,或者是“绝对理性在时间中的展开”。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人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但同时又将它不恰当地加以夸大,以至于不能深入地探究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原因,即物质原因;神学历史观则把人类社会神化。在它看来,社会的本质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人类社会兴衰存亡的最高权威,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不过是上帝手中任意投掷的骰子,生杀予夺完全听凭上帝的意志。这就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社会存在作了目的论的曲解;自然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自然化。它或者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或者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即生物本能。它看到了自然条件或自然属性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又夸大了这种作用,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以及社会全面深入的考查,深刻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人的本质也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及其成果中得以体现的。总之,实践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物质生产实践首先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必然要为交换其活动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存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同时,物质生产过程所要得到的结果,在物质生产过程开始时,就已在生产者的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活动有明确的预期目的,而这个目的又决定着生产者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产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类历史,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