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015-05-25 13:06   审核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就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历史过程。就具体的认识来看,表现为由

感性直观向理性思维的能动飞跃,并最终达到真理性认识的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列宁曾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的反映形式。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冷暖、软硬等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把对于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而形成的关于对象的整体形象;表象是大脑对于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即由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形象,再到对直接的感觉印象的保留和事后的回忆,已经显示出认识由直接到间接、由个别向一般的发展趋势。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以形象性和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等的判明或断定,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论出未知判断,由前提推论出结论的思维形式,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各持一端,陷入了片面性。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重犯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以这样的片面认识去指导实践,必然招致失败。

相关链接: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一切问题都超不出狭隘经验的界限,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通过科学的思维加工,把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毛泽东把这一过程精辟地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十六个字。而要有效地实现这一加工制作过程,就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分析、选择和概括感性材料,掌握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并注意发挥想象、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和方法的作用。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从而把个别现象中蕴含的一般本质揭示和概括出来,促使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重视理论,正是因为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能够提高人们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给实践指出明确的方向和道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途径。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知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东西,而实践面临的情况总是具体而复杂的。因此,理论要有效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和实践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确立实践方案。理论要付诸现实,必须制定出既能体现一般理论,又能反映主体需要的可能的实践方案,包括实践计划、措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把实践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必须把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目的和方式用适当的方法教给群众,把实践和群众的利益、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群众才能成为自觉自愿的实践主体,理论也才能转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不是经过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反复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和具体化。

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着诸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各种特性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当它没有充分暴露的时候,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完整认识。如果本质为假象所掩盖,还可能发生错觉。只有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透过各种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其三,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仅有实践和认识的一次循环是远远不够的。

认识不仅具有反复性,而且具有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如果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可以说认识运动就算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并没有终结。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毛泽东对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作了如下的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类的认识运动辩证发展的全过程。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