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 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答: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在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客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2、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确实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
第三,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一方面,人要立足于现实,在由必然性所支配的自然界中生活;另一方面人又不甘愿受自然界的种种限制,总是要在精神世界中创造理想生活,并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理想变为现实。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
3、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4、 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 1)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 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作用。
5、 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变为特殊性,反过来也一样。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这一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6、 说明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第一, 辩证的否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 的环节。
第三,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或者肯定,批判或者继承,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级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现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7、 举例说明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行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提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2)掌握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8、 说明规律的含义与特点,以及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答: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 客观性。规定的客观性是指,规定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 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自然过程是无意识的、盲目的、不自觉的。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但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外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9、 举例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答: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是受他们的主观状态影响的。
意识的客观性是指:
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
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例如有些从小就离开社会群体的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能产生意识。所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10、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答: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如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 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牢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