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作业(一)
2015-05-22 10:18   审核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答:1)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便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2、  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答: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互相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各自的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

  最初的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3、  商品的二因素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价值是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  如何理解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答: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其所转移的价值量,只是相当于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量,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5、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成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口交换媒介的作用。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7、  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往往使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符,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有什么作用?

答: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9、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广大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采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通过这种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

 

10、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臫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作为资本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其前提必须找到一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2、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二,  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13、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1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第二,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1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形成相对人口过剩。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1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

 

17、为什么说利已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答:利已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已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资本主义利已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已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已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bet356亚洲版在线体育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